洪澇災害后的食品衛生
一、災害期間食品衛生特點
(一)食物供給困難
食物生產、庫存和交通運輸設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大量食物受淹、變質、受到污染,造成災區食物資源嚴重匱乏。
(二)食品污染風險加重
一方面是災害本身的直接影響,如水淹造成的食物腐敗、變質,有毒有害物質通過水擴散而污染食物,如大量死亡的畜、禽、魚類等。另一方面是災害的衍生影響,如災區在有限的空間內集中了大量的災民和救災人員,基本的生活、飲水和環境衛生設施不完善,缺乏基本的食物烹調和貯存條件,使得食品暴露于更多的污染因素。
(三)食源性疾病流行
洪災期間,食物受淹以及變質,淹死、病死和其他不明原因死亡的畜禽增加。同時,汛期正值高溫時節,受災地區一般氣溫高、濕度大,蚊蠅孳生,食品很容易受到細菌、霉菌及各種化學物質的污染。加上防汛期間人們精神緊張、疲勞、睡眠不足,機體抵抗力下降,食源性疾病發生風險增大。
二、災害期間食品衛生保障措施
(一)大力開展食品衛生宣傳工作。
在災區廣泛深入地開展食品衛生的宣傳普及,提高災民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可采取以下幾種宣傳方式:會議宣傳、廣播電視宣傳、衛生宣傳隊巡回宣傳、散發衛生知識小冊子、張貼宣傳畫、建立衛生宣傳欄、舉辦衛生知識講座、手機群發信息等。
主要內容包括:
1.不吃霉爛變質的食品,不吃來路不明的食品,不吃死亡的家禽家畜。
2.不吃生冷食品,加工食品要燒熟煮透。
3.不喝生水,生水應燒開后飲用。
4.飯前便后要洗手,加工食品前要洗手。
5.生、熟食品要分開放置和加工。
6.食品容器、餐具要徹底清洗和消毒。
7.剩菜剩飯要確保沒有變質,經徹底加熱后再食用。
(二)確保食品安全,預防食源性疾病發生。
1.保持清潔
(1)飯前便后以及操作食品前后要認真洗手,不用臟手和不潔工具接觸食品。
(2)生吃的瓜果蔬菜一定要洗凈、消毒后再食用。
(3)餐具和切配、盛裝熟食的刀、板和容器,在使用前要清洗干凈后消毒;消毒方法用物理方法蒸煮法最好。
(4)不使用污水清洗瓜果、碗筷餐具。
(5)掌握和應用各種簡易設施和方法做到食品原料、半成品和成品以及炊具、餐飲具防塵、防蠅蟲、防鼠、防水和防潮。
(6)其它接觸食品的工具、容器、包裝材料、工作臺面以及貨架、櫥、柜也應當清潔、無毒無害。
2.生熟分開
(1)生熟食品要分開盛放。
(2)刀、砧板、容器、餐飲具等要做到生熟分開。
(3)避免交叉污染,特別注意避免手、抹布等的交叉污染。
3.燒熟煮透
(1)提倡盡量使用蒸、煮、燉等長時間加熱的烹調方式。
(2)制作肉、蛋、奶、魚或其他易腐食品時,特別要注意燒熟煮透。
(3)盡量不加工和食用冷葷類食品。
(4)不生食動物性食品。
(5)生水燒開后再喝。
4.安全存放
(1)建議只加工簡單的飯菜,即做即食,不存放,盡量不吃剩飯剩菜。
(2)必要時,剩飯菜、隔夜熟食在確定沒有變質的情況下,經徹底加熱后再食用。
5.材料安全
(1)喝清潔飲用水和/或達標瓶(桶)裝水,不喝不清潔的水。
(2)食品原料與輔料必須新鮮、清潔,無毒無害,色、香、味正常,符合相應的衛生要求。
(3)不吃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的家畜、家禽、魚蝦,不自行采食不認識的野生蘑菇和其它野菜、野果,不吃嚴重污染、腐敗變質和可疑有毒的一切食品。
發現食源性疾病后,應及時向衛生健康行政、市場監管等部門報告發生的時間、地點、人數及原因等,同時采取緊急救治措施。衛生專業人員應立即赴現場開展流行病學調查、衛生學處理、病人救治等工作,查明原因、采取相應措施、控制事態發展。

- 正確認識消毒產品名稱,守護健康從辨別開始2025-05-09
- 生活中的毒理學—黃曲霉毒素2025-05-08
- 水痘流行季節:常見問題與預防要點2025-05-06
- 致敬隱形的健康衛士—公共衛生的前哨尖兵疾2025-05-05
- 放射防護無小事:你的劑量計戴好了嗎?2025-05-04
- 電焊作業者請注意 !2025-05-03
- 筑牢職業健康防線:建材工人的健康防護行動2025-05-02
- 【科普專題】全國《職業病防治法》宣傳周(2025-04-30
- 認識“小”圖標,規避“大”風險 ——職業2025-04-29
- 【科普專題】全國《職業病防治法》宣傳周(202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