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將至,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溫馨提示——飲食安全要注意,平衡膳食要牢記
玉鼠報喜辭舊歲,金牛納福迎春來。2021年春節將至,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 ,歡樂中國年需要健康的守候。春節總是離不開吃吃吃的節奏,注意飲食安全和營養搭配就尤為重要。下面我們就趕緊來看看春節期間飲食提示吧。
進食順序步步來,湯清多蔬莫忘主
我們在就餐時可按照湯-主食-素菜-肉類的順序進食:首先是喝湯,淡淡的蔬菜湯是最好的選擇。再吃點主食把人體需要的能量底物打好。第三步要多吃蔬菜,蔬菜不僅可解油膩、維持胃腸正常蠕動,而且能提供充足的維生素和膳食纖維,增進身體健康。最后是動物性的肉菜,魚、禽、畜肉、蛋均屬于動物性食物,是優質蛋白質、脂溶性維生素、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良好來源,可首選魚蝦。
三減三健要堅持,健康基石要筑牢
減鹽——成人每天不要超過6克。用定量鹽勺控制用鹽量,.少吃咸菜多食蔬果,選低鹽調味品。建議選擇低鈉鹽、低鹽醬油,減少味精、雞精、豆瓣醬、沙拉醬和調料包的用量。
減油——每人每天別超30克。使用限油壺,油壺上的刻度可以幫你控制油的使用量。使用蒸、煮、燉、燜、拌等無油、少油的烹飪方法。少吃油炸食品,如炸雞腿、炸薯條、炸雞翅、油條油餅等。
減糖——總淀粉攝入量要控制。少喝或不喝含糖飲料,尤其是可樂等碳酸類飲料,用白開水替代飲料。人體補充水分的最好方式是飲用白開水。在溫和氣候條件下,成年男性每日最少飲用1700mL(約8.5杯)水,女性最少飲用1500mL(約7.5杯)水;減少餅干、冰激凌、巧克力、糖果、糕點、蜜餞、果醬等在加工過程添加糖的包裝食品的攝入頻率。
同時注意口腔、體重、骨骼的健康。各個年齡段人群都應該堅持天天運動、維持能量平衡、保持健康體重。老年人運動要量力而行,選擇適宜活動,建議每周堅持至少3次平衡能力鍛煉和預防跌倒能力的活動,適量進行增加肌肉訓練。對于兒童肥胖患者,要做好飲食控制、行為修正和運動指導。保持充足的睡眠。
適量飲食別過量,堅果原味小包裝
我們可根據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來吃,在春節期間主要是肉類攝入易過量,提倡每個星期保證500g魚蝦、500g肉,平均每天攝入的量就是自己一個拳頭大小,120克-200克。每天一個雞蛋。想要促進肉類的消化,最好的辦法還是吃動平衡。幫助肉類消化的最好方式就是運動,最好是管住嘴,每天少吃一點。每天可以多喝一些溫開水。實在吃得太多,也可以吃一些促進胃腸蠕動,幫助胃消化的食物,比如吃點山楂或用山楂泡點水等。
飲食要均衡,不能挑食,不能偏食,葷素搭配,最重要的是管住嘴,不要吃太多了。
堅果是假期人們休閑,接待親友的常見食品。堅果屬于高能量食物,含有多種不飽和脂肪酸、礦物質、維生素E和B族維生素。好吃的堅果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吃掉很多,這樣會照成能量過剩,同時一些加工過的堅果會含有較多的鹽、糖、油脂。因此在食用時多選擇原味的,小包裝的堅果。
謹防食源性疾病,飲食健康牢記心
一、制作冷食類食品要把好“三關”,一是原料關,消費者在采購食品和原料時,請選擇到證照齊全、管理規范的商場、超市和市場去購買。不要購買、加工和食用來歷不明的食物、死因不明的畜禽或水產品;二是加工關,熟食一定要燒熟煮透,刀具、砧板、容器具等要生熟分開,防止交叉污染,做好加工場所、臺面等環境的清潔和消毒,加工人員要注意個人衛生,特別是手衛生。三是冷藏關。一次制作的量不要過大,以24小時內吃(售)完為佳,最長不要超過48小時,做好的成品要及時冷藏保存,室溫下放置時間不要超過2個小時。再次食用前要加熱透、確認未變質后方可食用。
二、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諾如病毒感染的高發季節,托幼機構、學校、旅行團、游輪、度假中心等場所要注意防范因食用或飲用被諾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發。預防諾如病毒感染最重要的措施是注意個人衛生,飯前便后要用肥皂和水仔細清洗雙手;不要生食貝類等海產品,水果蔬菜要洗凈;做到生熟分開,食品要完全煮熟;不要喝生水等。
三、我國民間有冬季進補的習慣,容易發生因誤食和加工不當引起的有毒植物中毒。消費者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制備藥膳食品一定要在中藥師或營養師等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制作,不買不喝來路不明或烏頭泡制的藥酒。
四、加強亞硝酸鹽、甲醇的管理,嚴厲打擊違規使用亞硝酸鹽和使用工業酒精制售假酒的行為。(營養與食品衛生所供稿)

- 正確認識消毒產品名稱,守護健康從辨別開始2025-05-09
- 生活中的毒理學—黃曲霉毒素2025-05-08
- 水痘流行季節:常見問題與預防要點2025-05-06
- 致敬隱形的健康衛士—公共衛生的前哨尖兵疾2025-05-05
- 放射防護無小事:你的劑量計戴好了嗎?2025-05-04
- 電焊作業者請注意 !2025-05-03
- 筑牢職業健康防線:建材工人的健康防護行動2025-05-02
- 【科普專題】全國《職業病防治法》宣傳周(2025-04-30
- 認識“小”圖標,規避“大”風險 ——職業2025-04-29
- 【科普專題】全國《職業病防治法》宣傳周(202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