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蜱蟲活躍,預防知識早知道
六月正值春暖花開,萬物復蘇,是郊游踏青的好時節。親近自然讓人們心情愉悅,身體放松,但是在親近大自然的同時特別需要保護好身體健康,遠離自然界中會帶來危害的昆蟲叮咬以及蟲媒疾病的困擾,其中特別需要預防和遠離的昆蟲就是蜱。
蜱蟲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俗稱,如牛草爬、狗豆子、牛八腳、壁虱、草扒子等,種類很多,全世界已經發現的蜱有890余種,可攜帶220多種病原體,其中100余種對人類有致病性。一種蜱可攜帶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病原體。有人將蜱類比作傳播病原體的“潘多拉魔盒”。通過蜱傳播的傳染病有如萊姆病、人單核細胞埃立克體病、人粒細胞無形體病、人尤因埃立克體病、 蜱傳巴貝西亞蟲病等。我國已經發現124種蜱。其中,32種硬蜱和2種軟蜱可攜帶病原體。我國蜱傳新發傳染病有萊姆病、查菲埃立克體感染和嗜吞噬細胞無形體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給人類健康及畜牧業帶來很大危害。
蜱發育過程分卵、幼蟲、若蟲和成蟲四個時期。成蟲吸血后交配落地,爬行在草根、樹根、畜舍等處,在表層縫隙中產卵。卵呈球形或橢圓形,大小約0.5~1mm,色淡黃至褐色,常堆集成團。硬蜱完成一代生活史所需時間由2個月至3年不等;多數軟蜱需半年至兩年。
蜱蟲吸血前只有虱子般大小,吸飽后,蟲體可脹大100倍。蜱蟲的吸血部位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腫,還可引起繼發性感染。被叮咬的人發病前會有1至2周的潛伏期,之后可能會出現高熱、嘔吐、腹瀉等癥狀,嚴重時會因血小板數值下降,全身出血而亡。
在自然界中如何防止被蜱蟲叮咬以及叮咬后如何處理,接下來的小知識需要提醒戶外的人們了解知曉。
蜱蟲一般在4月到10月活躍,不會飛翔跳躍,常附著在人體的耳后、腰部、腋窩、腹股溝及腳踝下方等部位,一旦發現有蜱蟲叮咬、鉆入皮膚,可就近到醫院處理,也可用高濃度酒精涂在蜱蟲身上,使蜱蟲頭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頭鑷子取出,或用煙頭、香頭輕輕燙蜱露在體外的部分,使其頭部自行慢慢退出,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傷皮膚,或將蜱的頭部留在皮膚內。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處理,并隨時觀察身體狀況。
蜱蟲的個人防護和處理:由于蜱蟲主要棲息在草地、樹林中,因此外出游玩時最好在暴露的皮膚上噴涂驅避劑,盡量避免在野外長時間坐臥。注意做好個人防護,穿緊口、淺色、光滑的長袖衣服,長襪長靴,戴防護帽。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動史者,一旦出現發熱等疑似癥狀或體征,應當及早就醫,并告知醫生相關暴露史,即使未發現被蜱蟲叮咬,從野外回來的人員也應當隨時觀察身體狀況,以免將蜱蟲帶回來。
專業的蜱蟲殺滅可用氯菊酯、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農藥,具體操作按照藥品使用說明書進行配比后用噴霧器對蜱蟲出沒的地方進行噴殺。

- 正確認識消毒產品名稱,守護健康從辨別開始2025-05-09
- 生活中的毒理學—黃曲霉毒素2025-05-08
- 水痘流行季節:常見問題與預防要點2025-05-06
- 致敬隱形的健康衛士—公共衛生的前哨尖兵疾2025-05-05
- 放射防護無小事:你的劑量計戴好了嗎?2025-05-04
- 電焊作業者請注意 !2025-05-03
- 筑牢職業健康防線:建材工人的健康防護行動2025-05-02
- 【科普專題】全國《職業病防治法》宣傳周(2025-04-30
- 認識“小”圖標,規避“大”風險 ——職業2025-04-29
- 【科普專題】全國《職業病防治法》宣傳周(202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