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瘧疾,謹防境外輸入再傳播
2019年4月26日是第12個“全國瘧疾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消除瘧疾,謹防境外輸入再傳播”。親們如果有計劃出國旅行、務工和學習,那就學習關于瘧疾的一些小知識吧。
1.瘧疾是啥?
瘧疾在民間又叫“打擺子”、“寒熱病”,是一種由瘧原蟲經蚊叮咬而傳播的寄生蟲病,在夏季和秋季最為常見。根據感染瘧原蟲的種類不同,可分為間日瘧、惡性瘧、三日瘧和卵圓瘧四種,在我國比較常見的是間日瘧和惡性瘧。
2.哪兒有危險?
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2017年全球約有2.19億例瘧疾病例,約43.5萬患者死亡,90%的死亡病例發生在非洲。國外瘧疾疫情分布非常廣泛,主要為東南亞、南亞次大陸、阿拉伯半島、整個非洲、中美與南美大部。我國的瘧疾疫情已得到了有效控制,根據《中國消除瘧疾行動計劃(2010-2020年)》將于2020年在全國實現瘧疾消除目標。
3.我是咋被感染的?
瘧疾主要通過按蚊叮咬傳播。按蚊叮吸患者(或無癥狀感染者)的血液而攜帶瘧原蟲,再叮咬健康人時造成傳播,傳播嚴重程度取決于寄生蟲、病媒、人類宿主和環境等有關因素。輸入帶有瘧原蟲人的血液、使用被帶有瘧原蟲人的血液污染的注射器等也可傳播瘧疾。瘧原蟲也可經胎盤傳給胎兒,但較少見。
4.感染了瘧疾有啥癥狀?
瘧疾是一種急性發熱疾病。感染者一般會在受到感染的蚊蟲叮咬7天或7天之后(一般是10-15天)出現癥狀。最初癥狀(發熱、頭痛、寒戰和嘔吐)可能較輕,并因此而難以發現是瘧疾。發熱呈周期性發作,每天或隔天或隔兩天發作一次,發作時依次出現發冷、發熱、出汗等癥狀,其后體溫恢復正常,發作多次后可出現脾大和貧血。重癥病例出現昏迷等癥狀;具有發冷、發熱、出汗等癥狀,但熱型和發作周期不規律。
5.得了瘧疾后果嚴重不?
如果不及時予以治療,惡性瘧可能發展成嚴重疾病,并且往往會致命。患有嚴重瘧疾的兒童常常出現以下一種或多種病癥:①嚴重貧血;②與代謝性酸中毒相關的呼吸窘迫;③腦型瘧。成人也可能出現多臟器病癥。
6.啥樣的人更容易感染瘧疾?
我國人群對瘧原蟲普遍易感,而且治愈后可再次感染。如因工作、旅游、經商等原因前往瘧疾流行區,尤其應該警惕感染瘧疾。
7.咋知道自己得沒得瘧疾?
1)瘧疾流行區居住、生活史;
2)出現發冷、發熱、出汗、疲倦等癥狀(類似感冒)。
出現以上癥狀時應及時前往醫院就醫,并告知醫生瘧疾流行區居住史,醫院通過鏡檢、快診檢測等手段進行檢測可確診。如醫院不具備相關檢測能力,可聯系當地疾控機構。
8.得了瘧疾能治不?
瘧疾是一種可防可治的寄生蟲病。早期診斷和治療將縮短病情,并避免死亡。還有助于減少瘧疾傳播。不規范的治療可能造成患者的再次發病,治療不及時有可能造成患者病情延誤,甚至危及生命。
9.如何預防瘧疾?
目前尚無確屬高效、安全的瘧疾疫苗可供實際應用。防止蚊蟲叮咬是預防瘧疾最有效的方法。
1).若需要到郊外或森林,盡量避免在晨早或黃昏時按蚊活躍期間。
2).穿著淺色長袖衣服、長褲、帽子,減少皮膚外露。
3).房屋安裝紗門、紗窗。
4).使用蚊帳、蚊香等滅蚊措施。
5).外出時使用驅蚊水,出汗后需要再次涂上。
6).在室內可將滅蚊劑噴在房間的墻壁。
注:在瘧疾流行區最好使用經長效殺蟲劑處理過的蚊帳。

- 病媒生物系列科普③——蜱蟲2025-05-01
- 【健康提示】五一出游,警惕“蜱蟲病”,注2025-04-30
- 艾滋病也有職業暴露的風險,這些人要注意啦2025-04-28
- 瘧疾傳播的“幕后黑手”——按蚊2025-04-27
- 【科普專題】世界免疫周宣傳(二): 可通2025-04-24
- 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四):警惕“癌中之王2025-04-18
- 關注女性健康,做好乳腺癌篩查2025-4-17
- 談癌莫色變,科學做預防2025-04-15
- 世界帕金森日——帕金森病的那些事兒2025-04-11
- 提前了解疾病知識,莫讓“流腮”變“心塞”2025-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