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全球減鹽數十年,僅5%會員國受到有效保護
昨日,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發布首份《全球減少鈉攝入量報告》(《報告》),其中顯示,世界無法按計劃實現到2025年將人群鈉攝入量減少30%的全球目標。
鈉是維持人體機能的必需營養素,但攝入過量則會導致高血壓,并增加患心臟病、中風和過早死亡的風險。同時,越來越多證據表明,高鈉攝入與胃癌、肥胖、骨質疏松癥和腎臟疾病等其他健康問題的風險增加有關。
日常生活中,鈉的攝入主要來自氯化鈉,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食鹽。所以“減鈉”通常會直接表達為“減鹽”。當然,鈉也會包含在其他調味品中,比如谷氨酸鈉,即味精。
但我們的攝入已經遠遠超過身體所需。
全球來看,人群平均每日鹽攝入量約為10.8克;在中國,居民家庭人均每日烹調用鹽攝入量即達9.3克,還不包括從包裝食品和外食餐品中攝入的鹽。對比世衛組織每日不超過5克的推薦量,我們顯然吃鹽太多。
要把日常攝入的鹽量降下去,作為個體,我們需要關注、管理好自己的日常膳食。但更重要的,我們需要通過強有力的政策來塑造支持性環境,幫助每一個個體實現健康飲食。
據《報告》顯示,全球只有5%的世衛組織會員國受到強制性全面減鈉政策的保護,而73%的會員國還未能充分實施此類政策。如果實施高成本效益的減鈉政策,到2030年,估計可在全球挽救約700萬人的生命。
如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博士所說,不健康飲食是全球死亡和疾病的主要原因,鈉攝入過量則是罪魁禍首之一。而如今,大多數國家尚未采取任何強制性政策,致使其人民面臨心臟病發作、中風和其他健康問題的風險。
為此,世衛組織呼吁所有國家實施“最合算”的減鈉措施,包括:
1.調整食品配方,減少鹽含量,并為食品和餐食中的鈉含量設定目標;
2.制定公共食品采購政策,在醫院、學校、工作場所和養老院等公共機構限制高鹽或高鈉食品;
3. 落實食品包裝正面標識,幫助消費者選擇鈉含量更低的食品;
4. 開展促進行為改變的宣傳和大眾媒體活動,減少鹽或鈉攝入。
我們也鼓勵各國根據“世衛組織全球鈉含量基準”為加工食品制定鈉含量目標,并通過以上政策實現目標;同時呼吁食品企業在生產中踐行鈉含量基準。
與自愿性措施相比,強制性政策更為有效——強制性實施可以覆蓋更廣范圍,并能保護商業利益、為食品企業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
減鈉、減鹽是全球目標,也關乎每一個人的健康。各國需要馬上采取行動,用有效的方式采取有效的行動,減少人群鈉攝入,挽救更多生命!

- 2023年世界防治結核病日的主題是 “是2023-03-24
- [WHO]全球減鹽數十年,僅5%會員國受2023-03-10
- 省疾控中心發布今日提示2021-10-22
- 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舉辦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化2021-07-21
- 科室職責2019-04-01
- 大事輯覽2019-03-28